在还没有看电影“爆裂鼓手”的时候,以为这是一部青春励志片,通常套路会是主角努力奋斗,从丑小鸭变成天鹅的故事,然后观众被鸡汤醍醐灌顶,学会了努力……
但看完爆裂鼓手之后,发现并非如此。
主角Andrew虽然在专业(打鼓)上异常努力,但在追求成功上是有些神经质歇斯底里的人,这从他的家庭聚会中和亲戚小孩攀比各自成就,激进到要掀桌骂娘中即可看出,而且其后Andrew为了争夺核心鼓手的位置,蓄意弄丢了对手的鼓谱——虽然影片中留下了悬念并未明示,但允许我阴谋论一次——Andrew追求成功是不择手段的,对自己不留情,对成功路上的绊脚石更是冷血,又或许历史上真正成功的人,背后都会有一段我们不得见的阴暗面吧。
Andrew的老师Fletcher,从事音乐教育多年,崇尚严苛粗暴的教育方式,爆粗口甚至动手打学生,认为要逼迫才能激发出学生内在的潜能,才能筛选出最出色的乐师。Fletcher的初衷是好的,为了得到最出色的门生,为了爵士乐复兴的,但执行方式并非当代社会所能认可。他和主角Andrew一样,为了各自的目标不择手段,过于专注以至于除了成功其他一切都无足轻重,他人的唾骂,前程尽毁也不能阻挡他追求最高最快最好。
这样两个偏执狂相遇,无疑是本片摩擦和火花的源头,也是精彩之处。
师徒之间某些时候会惺惺相惜,比如当Andrew为了苦练打鼓,隔绝自己放弃了女朋友,Fletcher能看出他的执着和付出,时不时嘴角流露出赏识的微笑。当Fletcher对Andrew严苛之至,Andrew或多或少能理解他的良苦用心,甚至最后被严师同化,自己也变得阴暗不择手段。一个是虐待成性,一个是受虐成性,两个对艺术有非常追求的神经质都明白,通常的手段,温柔平静是到不了成功的,凤凰不浴火,是不能重生变涅槃的。于是二者开始走上了折磨自己并互相折磨的道路。Andrew为了来之不易的演出机会,出了车祸依然流着血冲进演出厅,却被Fletcher宣告“You are done.”而心如死灰的Andrew也最终指认了Fletcher虐待学生,放弃了打鼓生涯。而Fletcher也因为被指认,丢掉了学校老师的工作,伯乐生涯告终。
多年后二人相遇,一番促膝长谈,原以为师徒和睦握手言和最终是个好结局,结果老谋深算的Fletcher处于复仇也好处于惜才也好,再次摆了Andrew一道,假意让Andrew参加“陈王败寇”的JVC演出,结果演出即将开始Andrew才知道要演奏的曲子他一无所知,连谱都没有给他。
Andrew出了丑,按Fletcher的话说,在那个舞台上,你演出成功便会飞黄腾达,你失败了,就考虑换行吧。
不疯魔不成活,Andrew在曲末准备放弃,但巨大的羞辱使他内心的魔再次重生了,他破釜沉舟地冲上舞台,不顾Fletcher,自己指挥整个乐队开始演奏自己熟知的Caravan,在二人激烈的交火和Andrew玩命激烈的鼓点之后,二人相视一笑,完成了最后的演出。
伯乐的笑,是对学生的肯定,是他终于找到千里马的欣慰;学生的笑,是他千辛万苦的努力终于得到了他痛恨的老师的认可,他终于看到了自己流血付出的回报。
很难以理解这些偏执狂的心理,或许我们都不是真正的人才,感受不到追求成功而不顾一切的欲望,反观之,所有的“人才教育”虽然表面上冠冕堂皇结果令人羡慕,但每个杰出人才背后的血泪史令人窒息悲伤,我们看到朗朗在台上疯魔的神态,看到中国运动员站在最高领奖台上的荣耀,看到强东手握奶茶的意气风发,你可曾想过他们所不为人知的流血牺牲和努力?
本片台湾译名叫“进击的鼓手”,我认为比大陆的“爆裂鼓手”要强。“进击”很贴切的表达了追求完美至死方休的执着和精神病,童话里告诉你,孩子只要你努力,你一定会有那么一天成为伟大的人;没有天赋不要紧,努力就能成为最好的人。但是鲜血淋漓的影片却告诉你实际上,你有天赋,你努力了都只是个屁,你一辈子所要做的就是“进击”,努力了不一定会成功,有天赋也没有什么资本停下来,没有“成为伟大的人”那一天,除非你死了别人把你挂墙上,没有终点,你只能一直进击着向前。这便是冷酷无情的现实。
这不是一部想象中的励志片,这是一部阴郁的批判电影。
最后还想起一个小细节,主角Andrew因为要追求打鼓梦想,跟小女朋友分手,当他终于要登上人生顶峰的时候打电话想分享他的喜悦邀请小女生去看他表演,结果发现小女生已经另有新欢。果然天才都是注定孤独一生的。
@染渲本作品采用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 (CC BY-NC-SA 4.0)进行许可.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