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大过实用主义。
出发点是好的,节能减排也是发展趋势,但是规定的300平米以上就必须做绿建是不是有点一刀切了?很尴尬的是很多三四百平的房子为了绿建评价审图,打印了厚厚的一大堆A4纸,我们开玩笑说这一点也不绿色。
我们设计过很多山区学校建筑,很多项目能做成盖好就是最大的胜利,但是项目预算是有限的,并不是每个学校都跟刷知乎出来的那种前期分析图一大堆,地下室、曲面、清水混凝土、绿植入室…很多校舍存在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能让孩子不用走几十公里回家,让老师们不用在透风不挡雨的房子里教书。你让人凭添几万块去向绿建星级靠拢,很可能这房子就建不了了。
话又说回来,施工图阶段的一个评价表,能对最终的成品产生多大影响呢?很多现状是甲方都觉得没必要,验收也不强制,设计做归做,施工还是按往常走,设计做出的一大堆验算和分析,最终也会在资料库里积灰,几年后被碎掉。
我们设计这边也不好搞,理想状态是初设阶段就应该融入绿建,但是有很多项目是没那么正规的,直接方案就施工图,大量的工作又给到建筑专业(按道理是各专业都配合做)人建筑也不想做啊,弄那么一大堆东西出来也不是随手就弄好的,搞不好施工图阶段好多东西还得推翻,还得跟结构水电去沟通修改,后来给建筑专业绿建的费用,设计公司成本又加大了,也没人会给设计公司补贴。
综上,我觉得这些机制还是存在不少问题,评价也很难落到实处,有待改进。
@科技本作品采用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 (CC BY-NC-SA 4.0)进行许可.
暂无评论,欢迎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