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ke Yin
Duke Yin
2009年10月31日

27号晚好不容易出门一趟参加Windows7 Party,回到家已经是晚上十点多,接到“大鬼”的电话,问我去不去看迈克杰克逊的演唱会。
我第一反应是:“他来北京了?”这句话说了一半才反应过来了,他不是已经驾崩了嘛。
大鬼说,是全球同步的电影,我这才反应过来,在SNS里看到婕说起过Michael Jackson的电影,应该就是这个了。
话说我对流行信息还真是不敏感。
于是看看表,还有公车,就再穿上鞋出门了。

首次接触Michael Jackson应该比后街男孩更晚一些,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我的同桌孙雪菲(我居然还清楚地记得名字)说她不敢买杰克逊的磁带,因为摇滚太“狂暴”了,她的妈妈会疯掉的。
我说,“我不怕”。于是我就买了一盘。
那盘磁带是爱好者拼凑出的合辑,不是MJ的专辑或是有发行的精选集,但歌都很好听,我记得当时最喜欢的2首是D.S.和Beat it。

到了西单,居然还等了好久她们才到。

“This is it”是那没有如期而至的演唱会的名字,本当是MJ回归舞台,殊荣的指代,而如今再来看这个名字,不免多出几分戏谑和无奈。
This is it
电影在夜里12点整开场,10月28号。
This is it
整部电影更像是一部“正片”的拍摄花絮。如果你买了正版的DVD,DVD里有MJ演唱会录像,如今在电影院里看到的这些片段就会被放在“Special Feature”里。

电影以倒叙手法从演唱会伴舞、配乐和配唱的悲伤采访开始,中间是所有人准备演唱会,MJ的排练,练着练着,就结束了。
从影片类型来看,属于纪录片,没有旁白,片中没有另外配乐。

虽然是排练,但是基本已经看出演唱会的瑰丽和精致了,MJ一丝不苟地完善着每一个细节,他看起来精神十足,虽然身形消瘦,但舞动起来依然准确无误,风采不减当年——要知道,这是个50岁的MJ。他周围的人也不遗余力,从排练来看,舞台视觉效果极佳,看完电影后,应该所有人都会为世上少了这样一场视听的盛宴而感到遗憾。

自从后街男孩变成“后街老人”,我也快变成喉结老头开始,我就再没有年轻时候那般狂热,不会听到自己喜欢的明星就兴奋一整天。Michael Jason的离开是全世界人的遗憾,我很喜欢他的歌,也会感慨“天妒英才”,但死者已矣,死神不会因为你是PopKing就不来抓你,对于此事,我只能对MJ说三句话:“很遗憾。走好。我会常听你的MP3的。”

看到MJ跳舞唱歌,有好多人在电影院里拍手,我很反感。我觉得看电影是一种很正式的仪式,而且台下的都是“接收者”,永远不能变成发送者,若是你强行“发送”,打扰别人的接收,这就于理不合了。电影散场的时候起身鼓掌,这是正常的,但所有人正在安静地看电影,突然某个角落哗啦哗啦响起掌声,是非常影响电影气氛的。这是在看电影,不是看演唱会。
想到一个笑话,说有个中国老板很有钱,但很土,到了国外去听音乐会,也像在国内看晚会一样听着听着高兴就拍手,结果被保安给请出去了。

扯远了。
感觉电影长度有点短,看着看着灯就亮了,不知是不是又被国内的某某局某某部动过剪刀。字幕一出,MJ唱着”This is it” 催大家走。这就更加强了本片是花絮的感觉。
This is it

走出电影院,已是夜里一点多,有一些冷。回到家已是凌晨两点。

@声色

本作品采用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 (CC BY-NC-SA 4.0)进行许可.